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369博客

精神家园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日 有 食 之  

2007-03-11 21:25:08|  分类: 解读汉字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

发生日食:太阳不在了,盲人乐官击鼓,小官员奔驰,老百姓乱跑。《史记》《尚书》《左传引〈夏书〉》都用了同样的文字:“辰不集于房,瞽奏鼓,啬夫驰,庶人走。”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,发生在夏朝的仲康时代,称“仲康日食”。《竹书纪年》载,周“昭王十九年,天大俤(yi阴暗),雉兔皆震。”又载,周“懿王元年,天再旦于郑。”这些记载,都是描述性的,写日食发生时,人或动物的惊恐状态。

用“日有食之”记录日食天象,最早出现在《诗·十月之交》,那是指公元前776年周幽王六年酉月(十月)辛卯一次日食,借此表达老百姓对幽王的怨愤。古人以为,日食、地震等特异灾害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警告,视为不祥。此后,古籍中都使用“日有食之”记录日食。

现今,我们习惯用“日蚀”或“日食”二字。而“日有食之”还有必要弄个明白。

有,塾师教你读“又”,改变声调也就改变了词性,就不能理解成动词的“有”了。这里的“有”,放在动词“食”的前面,只能视为副词,表肯定的副词,确认事实而已,不需要译出来。与之相应,表否定的副词用“无”,否定事实,今语用“不”。《论语》载,“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”,不会……只会……,就是这种用法。

食之,就是吃了。食之,动宾词组。“之”是宾语,泛指,意思就不具体了。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”,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。其中的“之”也是泛指,用不着理解为“知道它”“知道那个”。“食之”的“之”,只能看成一个形式宾语。这样,做宾语的代词“之”,可以是指代明确,意义实实在在的;也可以是泛指、虚指,徒具宾语的形式。其实,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理,有虚有实,可虚可实,字词的解释也不例外。最省力的也是最普遍的办法,是将自己无法解说的字词称为“语气词”。

还有一个句式问题。汉语有几种句式?学西方的说,跟西文一样:判断句、叙述句、否定句、疑问句 。所以,很多语法语文书籍,就只讲这四种句式。学生也就只懂得这些。我们说,汉语的主体构架是主—谓—宾。要么,主语发出动作,主语支配谓语;要么,谓语说明、描写主语。主语发出动作,是动句;谓语描写主语,是表句。汉语就只有动句、表句两种句式。谓语说明、描写主语的表句很多,是汉语的一大特点。很多人是忽视了的。

以此衡量,日有食之,就是一个典型的表句。日(太阳),怎么样?吃了。如同我们说:花,开了;天,亮了;帝国主义,赶跑了……。没必要说成“被吃了”“被赶跑了”。

明白了这些关系,“日有食之”今语简洁地称为“日食”,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张 闻 玉    2006年12 月16日

   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36)| 评论(5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