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369博客

精神家园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夏数得天  

2007-11-06 14:05:32|  分类: 解读汉字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

夏数得天

《逸周书·周月》载,“夏数得天,百王所同。”夏数,指以寅为正的夏历。得天,得天地之正理,即寅正符合时令。这里说,夏历是前代百王都采用的。颜渊问孔子如何治国,孔子首先提出“行夏之时”,强调使用夏历。我们今天行用的农历,就是以寅为正的夏历。从春秋时代算起,夏历的使用也有三千年历史了。

 读过《尚书·尧典》的都知道,帝尧创制历法,测得一年有366日。先民使用阴阳合历体制,朔望月周期只有29天半,就得“以闰月定四时成岁”。一年十二个月,用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标识,三年左右,得加一个闰月,春秋时期测得必须“十九年七闰”才能使太阳与月亮周期协调。长期使用,寅月作正月,符合四季气候变化,有利于安排农事活动。事实说明,夏民族已经习用寅正了。今天的山西省南部,古称夏墟,西周成王的兄弟封于此,称“唐”,唐叔虞。《诗经》“唐风”就产于此。后改称“晋”,战国的韩、赵、魏叫“三晋”。三晋承袭夏俗,一直使用夏历寅正。夏数得天,所以扩延到四海之内,直至今日。

 随着夏王朝的建立,中原人就是当然的夏人。《说文》云:“夏,中国之人也。”甲骨文的夏,是一个头身手足俱全的人,完美的人,伟大的人。我们的祖先就这样描绘我们自己,仪表堂堂,自信自尊。今天的“夏”字,保留了头(頁)、足(夂),其余身、两手都省去了。

 夏王朝,大一统,夏引申出大的意思。其实,“大”也是人的正面直立之形。夏与大,其义相通。《尔雅》“夏,大也。”《尚书·孔氏传》云:“冕服采章曰华,大国曰夏。”唐代孔颖达说:“中国有礼仪之大,故称夏;有服饰之美,谓之华。”这就是中国人古代自称华夏的来由。比较周边的外夷,国大人大,如同今人“财大气粗”的意味。

 司马迁《史记》第二篇就是《夏本纪》,明确记载了一个夏王朝。二十世纪上半叶,史学界出现疑古思潮,有部分学者曾怀疑夏代的存在。殷墟甲骨文证实了司马迁《殷本纪》商王世系的真实性,应该相信夏王世系并非虚构。夏代的历史还得依靠考古手段去证实与补充。文献记载的夏人活动区,即今天河南西北部嵩山南北一带,经过一系列发掘,先后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遗址、登封王城岗遗址、禹县瓦店遗址。普遍认为,二里头文化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夏文化。依据文献记载,西周纪年总年数336年,商代总年数628年,夏王朝在公元前2205年~公元前1735年,总年数471年。这是从禹即位算起的。

疑古派否定禹的存在,考证出“禹是一条虫”。文献记载,禹的父亲是鲧,疑古派考证出“鲧是一条鱼”,根本没有崇伯鲧这个人。史学界有人以推翻司马迁为荣,疑古派表现得十分露骨。简单的道理:否定文献记载,就是否定历史。不过,“禹是一条虫”“鲧是一条鱼”给我们启示:大禹是以“虫”为图腾的部落首领,崇伯鲧是以“鱼”为图腾的部落首领。疑古派始终徘徊在真理的大门之外呢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7年11月6日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43)| 评论(1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